普洱学院毕业生创业工作为何得到省委书记点赞?
            作者:普院融媒 文/图    时间:2025-10-21    
         
    
6月21日,云南省委书记王宁陪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率领的上海市代表团莅临普洱学院调研考察。在实地走访学校与普洱市政府共建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后,王宁书记对学校用好沪滇协作资源,成功培训孵化32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就业创业工作成效给予高度肯定,勉励学校再接再厉,持续打造边疆高校双创标杆。6月26日,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王宁书记再次表扬普洱学院为边疆地区经济注入青春动能。8月4日,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信息(工作情况交流)》以《普洱学院构建完善工作体系 推动毕业生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为题,交流普洱学院毕业生创业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作为滇西南重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普洱学院近年来通过优化教学体系、搭建孵化平台、联动特色产业三维发力,推动毕业生创业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2025年自主创业率达7.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涌现出一批扎根边疆、服务地方的青年创业典型。
优化教学体系:筑牢创业“知识底盘”

普洱学院以“专业筑基、双创赋能”为理念,构建起覆盖全周期的创业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系统化:打造园林、烹饪与营养教育(全国专业排名第四)等27个特色应用型专业,新增48门创新创业课程,形成“3门必修课+24门选修课+专业课程”的立体化课程群。例如,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涵盖食品烹饪、厨政管理等全流程课程,毕业生具备餐饮行业创业核心能力;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全国第二家开设学校)开设种植、加工技术、评鉴制作等10余门课程,让学生掌握“从种子到杯子”的全产业链知识。
技能培训实战化:每年开展咖啡师、茶艺师等20余个工种培训,900余名学生获职业技能证书,占普洱市年度发证量的15%;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100%覆盖创业实习学生,近3年5000余名学生参与双创大赛,4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成功转化为创业项目。
典型案例:国家级双创项目“就现在”咖啡团队,依托专业技术和专利成果,实现年加工产能1.2万吨,运营首年盈利8万元,带动16人就业。
搭建孵化平台:打造创业“实战阵地”

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孵化+实训+服务”一体化平台网络,为学生创业提供全链条支撑。
实训基地全域覆盖: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25个、校外基地206个,2.3万平方米的滇西南实训中心集成预制菜、咖啡等产业实训功能;依托普洱市创业孵化园、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等校内平台,孵化培育创业团队32个(沪滇协作项目),其中11个深耕咖啡产业,占比达34%。
国际孵化特色鲜明: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为老挝、泰国等东南亚留学生提供创业指导,3年来孵化9个跨境创业项目,开创边疆高校国际化双创教育新模式。
政策服务精准对接:提供免租金场地、导师对接、金融支持等“一站式”服务,近3年落地创业团队中,35%(28个)聚焦地方特色产业,创业成功率较全省平均水平提升20%。
联动特色产业:激活创业“本土基因”

立足普洱市茶叶、咖啡、文旅等优势产业,推动“专业+产业”深度融合,让创业项目“接地气、能落地”。
产业导向精准定位:锁定咖啡、中药材、特色餐饮等领域,引导学生创业与地方产业同频共振。如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团队开发的“普洱小粒咖啡”系列产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生产,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校企协同共促发展:与本地龙头茶企、咖啡庄园等建立“实习+调研+孵化”对接机制,促成“订单式”创业项目23个。毕业生李海莲创办的普洱茶品牌,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实现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带动10余名毕业生就业,获评“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
品牌活动赋能推广: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举办“普洱双创成果展”,近3年推动28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带动就业4700余人,为边疆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从课堂到产业、从校园到市场,普洱学院以“育人为本、产业为基、创新为魂”的创业教育理念,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双创答卷”。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沪滇协作,聚焦边疆特色产业需求,培育更多“留得住、能创业、带就业”的青年人才,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