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普洱学院以文化交流绘就民心相通画卷
            作者:普院融媒 文/图    时间:2025-10-21    
         
    
10月12日,普洱学院田径场上飘起南亚东南亚国家美食香气——缅甸炒面、老挝凉拌、泰国冬阴功汤与普洱咖啡同台亮相,中外师生纷纷打卡体验。这场“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文化节,正是普洱学院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生动缩影。

舌尖与镜头里的“双向奔赴”
“香气味道和老挝咖啡太像了!”老挝留学生杨译柯举着刚制作好的普洱手冲咖啡,兴奋地用中文与摊主交流,一年前,他因中老铁路便利选择到普洱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就读,如今已能熟练用汉语讲述关于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故事。而缅甸留学生李文龙则在“YUNNAN IN MY LENS”创拍营中找到了归属感:“镜头里的普洱咖啡庄园,让我想起祖辈从云南带去缅甸的咖啡树。”今年9月,70余名澜湄青年学子走进茶马古道、咖啡庄园,用影像记录中国与东南亚的文明互鉴。
从校园到区域的文化辐射

文化节只是起点。学校连续举办澜湄教育合作(普洱)论坛,邀请澜湄流域高校学者共话教育;中国学生踊跃报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在缅甸等国家中小学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绝版木刻精品陈列馆等特色展馆每年都接待南亚东南亚师生进馆参观。2025年,《澜湄青年在普洱》短视频获澜湄视听国际传播“十嘉”案例,被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等平台转载,真实记录了柬埔寨青年张金山的大数据学习、老挝青年卢明勇的咖啡创业实践……通过一次次的交流互动,普洱学院让世界看到,文化交流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像普洱茶一样,在交融中愈发醇厚。
教育为民心相通“筑基”
“汉语+职业技能”培养模式让教育成果更接地气。24级会计班缅甸留学生李文龙,计划毕业后将中国农业管理经验带回家乡,他说:“缅甸有丰富的稻米资源,我想把‘合作社模式’带回去。”而老挝留学生苏沙雯的目标更直接,希望成为中老铁路翻译,让更多老挝人坐上“幸福路”。
作为服务澜湄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教育支点,普洱学院依托云南省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优势,创新构建“语言学习—技能实训—创业孵化”全链条培养体系,开设茶学、农学等特色专业。累计培养老挝、泰国等澜湄国家留学生1800人,2024年在校全日制老挝本科留学生占比达95%,成为全国在校全日制老挝本科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深化国际教育协同,主导成立澜湄流域国际数字人才教育联盟,推行“2+1”“2+2”联合培养模式,共建全国首个“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相关成果获全国大赛特等奖。众多毕业生投身中老铁路等跨境项目,老挝籍教师雷龙、普洱籍校友李江忠等成为民心相通与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持续赋能。

2025年中秋节期间,来自中国以及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的澜湄流域国家的中外师生一起开展了“茶咖明月夜,澜湄一家亲”中秋主题活动。月光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携手赏月、品茗、互动,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传递跨国情谊,共庆传统中秋佳节。这正是普洱学院以教育为桥、以文化为媒,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的生动注脚。